台灣高爾夫的春天要來了

2019-04-25

體育署不久前召開會議,擬修改不合宜的法令,重新研商高爾夫球場涉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使地盡其利讓高爾夫球場多元營運,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台灣的高爾夫寒冬,終於被主管機關看到了。這個寒冬起碼有三十年了。高爾夫是高尚且君子的運動,但被汅名化很久。光是一件娛樂稅就吵了五十年而不解。其他人去打籃球棒球,去跑馬拉松都不必交稅,只有高爾夫自己打給自己看,還要交娛樂稅。

高爾夫被視為有錢有權的特權運動,飽受各種打擊和壓抑。我的專欄有半數都在替高爾夫產業發聲。因為,我看不下去台灣的高爾夫產業價值,落在泰國韓國之後。當年,台灣是遙遙領先的。

破壞環境,製造燥音,竊佔國土,都曾是高爾夫球場被扣的大帽子。當年有許多鄉 間小路的溝渠沒有人要認領,都被編進了國土地目,等到高爾夫球場買地興建之後,發現某條小溝是國土,不得其門而申請,就成了竊佔國土,也被媒體撻伐。尤清為了選台北縣長,也硬把老淡水的新九洞拆掉,說要蓋國住宅,至今那裡只有一條始終沒有人氣的小路。

三十年前全盛期申請興建球場,一個證照十年都得不到許可。所有投入高爾夫產業者都進入寒冬。落後的法令和大眾對高爾夫的誤解,高爾夫經營者非常辛苦。

台灣是奇蹟,五十年來誕生了多位世界級巨星,呂良煥、謝敏男、涂阿玉、陳志忠,更有著曾雅妮世界第一, 潘政琮、徐薇凌、李旻、盧曉晴等現役的頂尖選手。台灣的球桿製造能力,在全盛期每年出口二百億台幣,現在出口約一百億元台幣。這樣一個充滿了高爾夫基因的國度,卻被法令不當捆綁了數十年。如果主管機關早有眼光,台灣的高球產業帶動觀光,每年起碼也會有百億的市場。

在全世界有六千萬的高球人口,光是美國就有二千五百萬人,有一萬五千多球場,每年的經濟產值在七百億美元。韓國的全國人口五千二百萬人,高爾夫人口兩年前約四百萬,今年已達六百萬。看看他們的欣欣向榮,球星多,服裝器 材自有品牌多,數家世界知名歐美精品的暢銷款居然都是韓版設計。

台灣的球場,及高球人口,三十年來沒大改變,甚至於在萎縮中。這些都是法令完全打擊的結果。很高興看到體育署要啟動修改不合宜的法令。雖然有點晚,但總算開始了。

(文/王麗珠,台灣資深媒體人)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