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2019-12-05

《高爾夫雜誌》專訪體育署署長高俊雄,談談他對於台灣高爾夫運動的看法,以及未來該如何發展前進。

「學而優則仕」,是許多知名學者步入政壇的寫照,現任體委會主委高俊雄亦復如是。擁有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休閒行為博士學位的他,長年在國立體育大學作育英才,從講師、教授、教務長到出任校長,治學績效卓越。於2018年7月正式接掌體育署後,高俊雄秉持著運動員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持續體育改革,並聆聽第一線教練與選手的需求,積極將運動科學導入訓練,帶領台灣代表隊在2018雅加達亞運與2019拿坡里世大運,都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在甫從拿坡里世大運(中華隊奪下9金創境外參賽紀錄)返台的幾天後,高俊雄和《高爾夫雜誌》和約訪在體育署大樓,談談他對於台灣高爾夫運動的看法,以及未來該如何發展前進。

Q:潘政琮日前在美巡RBC傳承高球賽摘冠,成為繼陳志忠之後第二位在美巡賽奪冠的台灣選手,但其間相隔32年,您對此有何看法?

A:台灣在一些受到媒體關注的國際主流運動,總偶爾會有選手露出頭來,像是高爾夫球,今年的潘政琮,還有之前曾雅妮也曾在2010年女子英國公開賽奪冠(編按:2010-11年二連霸)。不管男女,都讓人感到振奮。不過,振奮不能一時,而是要如何永久發展下去。

Q:從過往的呂良煥、謝敏男、涂阿玉、陳志忠,到後來的曾雅妮、盧曉晴與潘政琮,儘管高爾夫運動在台灣屬於小眾運動,但台灣高爾夫選手屢屢在國際舞台有好表現,這是否證明了高爾夫球其實是非常適合台灣人發展的一項競技運動?

A:過去的呂良煥、涂阿玉,和現在的曾雅妮、潘政琮,他們的高爾夫發展背景是不同的。過去的涂阿玉與呂良煥都是桿弟出身,當時是美軍駐台時期,台灣在經濟上需要和美國合作,政府鼓勵重要官員要學打高爾夫球,才有辦法和美國官員聯誼,談重要合作。至於最近十多年,多半都是高中以前在國內練習,然後去國外訓練,像潘政琮就是到美國念大學,後來的俞俊安、侯羽桑等也都是如此,才能在國際舞台拿出競爭力。這是現在的球員養成模式,至於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模式,我們還得好好思考。

至於台灣要發展什麼運動,當然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才能讓國人興奮。一項運動能在國內普及當然重要,但如果國內普及、國際又有競爭力,大家才會很開心。每個國家都一樣,看到自己的球員揚威世界,總是與有榮焉。我還記得當喬科維奇第一次打進大滿貫賽決賽時,連塞爾維亞總統都跑去現場看球。

體育署署長高俊雄認為,台灣是否真能效法韓國發展高爾夫球的模式,他覺得不盡然;但有一點絕對要學習,那就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訓練。

Q:台灣球員能在國際舞台打出理想成績,球場扮演重要角色,比方曾雅妮由揚昇球場培訓,潘政琮則是全國球場。由於台灣沒有公共球場,選手培育都仰仗民間球場,在這部分,政府能多做哪些方面的協助?

A:政府積極發展許多運動,不僅高爾夫球。有些運動有公共設施,比方國訓中心,就擁有許多國際標準的場館。但即便如此,政府還是需要和民間合作。高爾夫在台灣唯一政府所擁有的公共球場,只有南投的省政府球場,但場地並不符合國際訓練比賽之用。所以,我們更需要和民間合作。民間有的,政府就出民間沒有的,民間就出政府沒有的。政府和民間共同合作,協助發展。這部分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為台灣的民間球場業者一直有這樣的熱忱與使命來共同推動高爾夫球。

政府在推廣高爾夫球分為三個部分:競技組負責潛力選手的培訓,協助配合中華高協的工作計畫,並著墨在亞、奧運選手的選訓工作。學校組則負責學校方面,畢竟高爾夫球也是種需要從小接觸才更有機會持續發展的運動,所以四年前體育署推動扎根計畫,從國小到高中,協助學校成立社團或代表隊,並配合鄰近球場、企業與高協一起來運營,提供場地與設施,讓小學生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產生興趣,持續進步成長。

另外還有設施組。由於高爾夫球場需要開發許可,牽涉到很多法規,地方政府也需要發放各式執照。設施組在這部分會協助球場業者去符合相關法令規定,並負責邀集中央政府各部位或地方政府相關單位,進行相關協調與法規上的修訂等。

Q:高爾夫是全球主流運動之一,職業巡迴賽興盛,獎金又高,且納入亞奧運項目。儘管這是一項全球能見度極高的運動,但國內輿情普遍仍有高富貴的偏見。這對此運動的發展有重大窒礙,就體育署而言是否體認此一現象?有無扭轉此一現象策略?

A:我認為這不能說是偏見,而是刻板印象。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刻板印象:一是30多年前高爾夫俱樂部在進行興建並販售球證時,就像是賣預售屋一樣,球場還沒蓋就開始銷售,一張動輒好幾百萬,給人的感覺是有錢人在投資的,也像是社會階級的表徵。二是當時球場在開發過程中,也衍生一些水土保持的問題。三是球場在營運時,使用許多化學肥料與農藥來控制雜草、維護場地,也出現汙染水源的問題。當然,或許台灣球場並沒有出現土石流等災情,但農藥與化學肥料汙染水源的問題仍存在,這也是為何規定球場不能設置在水源區內的原因之一。我知道國外有一些生態球場的認證方式,比方法國認證機構ECO指導球場如何使用有機方式去製造草皮所需的肥料,取之球場、用之球場,讓其成為自然巡迴的生態。我認為在這方面,也是台灣球場業者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Q:其實台灣已經有多座球場,像是霧峰、全國與再興等,也都有國際機構奧杜邦的生態球場認證。

A:那這真的是很好的開始。我想政府與業者都要務實地去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家一起往前走。

體育署署長高俊雄認為,如何把潘政琮所受到的完整訓練,運用到其他潛力選手身上,是台灣高壇應該努力的方向。

Q:韓國高爾夫運動過往發展遠不及台灣,但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強權,台灣是否能能師法韓國,挹注政府與企業的力量,來提升高爾夫實力?

A:韓國在產業發展上,都以垂直整合方式來進行,好比演藝界是這樣,射箭、足球與高爾夫球也都是。但每個國家發展的條件與情境都不同,韓國可以走得通的,台灣未必行得通。當然,為成功找方法,是我們永遠堅持的信念與理念。所以,台灣是否真能效法韓國發展高爾夫球的模式,我覺得不盡然;但有一點絕對要學習,那就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訓練。像是以高爾夫模擬器、TrackMan等科學器材來協助球員訓練,並納入運動心理學,把運動科學運用在時技訓練與比賽上,絕對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台灣高爾夫球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過去,桌、羽、網、高四種小球台灣在國際舞台都很強,其中高爾夫球更是最強的。但近幾年桌球、羽球與網球,像是林昀儒、戴姿穎、周天成、謝淑薇、詹詠然等,台灣選手都表現得極為出色;但高爾夫球反而沒那麼好,上屆亞運甚至連一面獎牌都沒有,也中斷了過往每屆都奪牌的紀錄。此消彼長的差別為何?因為桌、羽、網目前已經將運動科學導入了基層訓練中,在選手背後都有整個團隊協助,包括教練、情蒐、營養與陪練員等。但是在高爾夫運動這部分,就我和教練、選手的接觸與觀察,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就我的觀點,目前在美巡賽征戰的潘政琮、在亞利桑那州大就讀的俞俊安,他們能打出好成績,代表他們所接受的訓練是最完整的。那麼,有沒有辦法把他們的訓練方式去運用在其他潛力選手身上?運用到國中生、高中生身上?我想我們應該做得到。

我也認為台灣在少子化的現在,在選手培育上不能使用淘汰制,而是應該把握每一個有興趣接觸高爾夫球的人。每位選手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去協助他們來強化優點、轉化缺點。把握每一位選手,而不是說你不行、你不用練了!每一個我們都認真去教導,去看看他們的極限在哪裡。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Q:高爾夫球是世界主流的競技運動之一,也納入奧運項目,但政府卻對從事這項運動的球友課徵娛樂稅。娛樂稅已經爭議數十年,在這方面,署長抱持什麼看法?

A:娛樂稅是民國30多年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的產物。那時政府提倡簡約樸實,對於有錢人從事的相關休閒活動課稅,希望民眾不要太奢華。現在是民國108年,70多年過了,確實有點不合時宜。不過,大家都在檢討、都在爭取,特別是文化部管轄的事業。主政單位要考慮課稅公平性,如果取消高爾夫,那其他產業是否也要取消,這要如何處理。

的確,大家都認同高爾夫球是運動,但課稅有其法源背景。這部分大家有共識,但還需要一些時間去努力,許多部會都在協商中。畢竟娛樂稅是地方稅,取消會造成地方政府稅收的減少。不過,體委會在這方面已經跟行政院反映,之前也已經排除更衣、餐飲方面的娛樂稅,只剩擊球部分。我們還是會更努力,來讓球場有更好的經營環境。

Q:高爾夫球兼具競技與休閒,但歷年來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老化、經濟衰退,擊球人口驟降,影響球場營運甚鉅;而早年球場開發採「特許制」,導致土地開發僅能做為高爾夫擊球運用。近年來各國推動高爾夫觀光,讓高爾夫球場形成綜合觀光遊憩休閒環境,創造了國家經濟發展;但反觀我國,根據非都市使用土地管制規則第六條,在遊憩用地相關地目與開發,高爾夫球場是被排除在外的。近期已知教育部體育署已去函行政院修法建議修法,體育署就該案是否有進一步作為,以達到政府球場土地活化之政策?

A:這方面我們會再努力,體委會已經將案子提報到行政院,行政院正在政策評估中。

(By Joshua Weng   Photos: 翁挺耀)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