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期待的2025年世界博覽會即將在4月13日開幕,並於10月13日閉幕,為期約半年的時間。本次舉辦地點在日本關西,大阪灣海濱的一個佔地約155公頃的人工島—「大阪夢洲島」,本屆大阪關西世博會主會場建築有什麼特色,又有哪些精采亮點,絕對值得一探究竟。
以生命為主題的大阪關西世博會
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或World’s Fair),又稱國際博覽會及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一個具國際規模的集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是最早工業革命的強國,因此英國便計劃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以展示其國力及工業生產力。早期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世博會的主題亦趨向某部份專業,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求。

今年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即以「生命」為主題,將全世界匯聚一地,以本次世博會為契機,讓全球的多元價值觀互相交流,促進全新的連結與創造,藉由度過全球危機、守護每一個人的生命,重新找出生命的本質與生存方式,向全世界展現邁向未來的希望。

傳遞未來技術與文化的吉祥物「脈脈」
本屆世博會的官方吉祥物「脈脈(Myaku-Myaku)」,是一個由細胞及水組成的神祕生物,真實身份不明,作為本屆大阪世博的象徵而備受矚目。脈脈的意象設計靈感來自1970年大阪世博的意象「太陽之塔」,紅色部份由大小不一的圓及橢圓組成,代表不斷分裂增生的細胞,藍色是大阪「水之都」的象徵,而5顆藍色細胞核,是從1970年世博標誌的五瓣櫻花圖案延伸。
其名稱源於人類的DNA、智慧、技術與文化等「脈絡」的延續,角色設定意在傳達世博「連結」、「多樣性」、「共生」的理念,如同吉祥物公佈時,岸田文雄首相介紹說,「脈脈」的名稱含義是歷史、傳統、文化與世界的聯繫一「脈」相承。

全球最大木造建築—核心地標「大屋根」
最受矚目的主會場,是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擔任總設計師,由他主導設計的圓環廊道「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建築面積約六萬平方公尺、高12公尺,內徑約615公尺,為全球最大規模木造建築物。設計靈感源自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巧妙融入京都清水寺等古寺常見的「貫」(ぬき)樑構造,是今年大阪世博核心地標,也是連接會場內各區域的通道,內環區域以海外館為主,外環則是日本館及國內民間館。


大屋根連接了走廊、廣場和各國家館等,屋頂可供遮雨遮陽能夠悠閒漫步,舒適看展,360度環形天空步道可以將整個會場的各個場館盡收眼底,從環形屋頂往外看則可以欣賞瀨戶內海豐饒的大自然與沐浴在夕陽下的景色,體驗世博會會場在海洋與天空包圍下的魅力。
絕對不能錯過的特色展館
未來社會展示廳:今年大阪世博以「未來社會的實驗場」為主題,以「Digatal」、「Virtual」、「Green」、「Smart Mobility」四大主軸切入,竭盡所能地導入科技,如綠能發電、數位技術、自動翻譯和5G網路,期望突破語言、文化和地域的限制,促進全球交流。展區結合了許多AR、V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也示範了科技未來如何重塑社會運作。

EXPO展示廳「Shine Hat」由伊東豐雄設計,用途為舉辦音樂、舞台劇、藝術表演及未來娛樂等展演。其閃耀的金色圓形屋頂和粗獷的牆面拔地而起,營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勢,讓人聯想到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太陽塔,成為了整個會場的象徵。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的露天劇場將被富有質感的純白色織物包裹,營造出一個象徵「生活美好未來」的節日空間。


國內館有「日本館」、「女性館、「大阪健康照護館」及「關西館」。日本館以「生命與生命之間」為主題,提供參觀者覺察的機會,發現自己是生活在與其中生命之間的連結與循環中的存在,也是名為地球的生命中的一份子;「女性館」透過女性們的體驗與觀點,讓所有人都能真正平等、互相尊重並且攜手同行;「大阪健康照護館」則從生命與健康的觀點出發,以「Reborn再生」為主題,提供老少咸宜能感受到大阪未來性的展示體驗;關西館」的展示主題為「輝煌燦爛.關西的悠久歷史與現在」,設置滋賀、京都、兵庫、奈良、和歌山、鳥取、德島、福井、三重這九個府縣的獨立展示區,推廣關西各地歷史、文化與觀光…等的精彩魅力。


除了日本國內琳瑯滿目的展館,齊聚多國的國家館也不可錯過。超過160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聚集於此,介紹最新技術與獨特的文化。在此可以體驗各國的多元生活型態、創新技術、傳統以及邁向未來的措施。此外參與世博的各國,會在各國紀念日展示廳「Ray Garden」舉辦各國紀念日/特殊紀念日活動,推出結合自身特色的活動,世博官網會不定期更新國家日行事曆,參觀者可針對有興趣的國家選擇參訪時間,藉由令人雀躍的各項精彩活動,加深對參加各國的理解,有益增進國際親善。


8個值得前往探索的專題館
這一屆大阪世博以「設計充滿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EXPO2025 SIGNATURE PROJECT)為主題,找來8位製作人設計8座展館。由活躍於各界第一線的8名製作人主導的新創館,讓所有訪客思考生命,並更新相關概念的場域。
如「生命的共鳴:Better Co-Being」由慶應大學醫學系教授—宮田裕章設計,舞台位在世博會場中央的「靜謐之森」一隅,是沒有屋頂和牆壁的場館。目的是讓隨著季節、天候及時段變化的大自然和訪客們產生共鳴,打造攜手邁向未來的場域,可在此體驗與彩虹共逛的裝置藝術及各式各樣的共鳴。
動畫導演、機械設計師河森正治設計了一個由方塊組成的展館「生命中的冒險」,象徵細胞,而這些「細胞」作為結構與展覽的空間單元,不使用淡水製成的混凝土,而是採用海水混凝土面板,並以碳纖維取代鋼筋,做為承受張力的材料。整體空間展現出虛幻、高尚、強而有力、美麗的生命光輝,以及與寄宿在宇宙、海洋、大地的各種生命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