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才有質的競賽高爾夫

2019-12-17

數量與質量是成就任何成功的根本,而且一定是先有數量才可能講究質量,如果只講究少數的質量,就會太單薄且經不起考驗,尤其是某些質量並未經過數量的篩選,只是相對較好而已。這聽起來像是在說台灣的運動人才吧?我相信這個說法適用於每個單項,至少,高爾夫從古迄今都是這樣,沒有變過!每個世代的優秀選手,大概就是國家隊那幾位罷了,男、女加起來不到十位。

以勉強的十位選手來看,他們可能跨越了三年的年齡差,夠優秀的,就會被美國大學給吸收,未來就可能留在美國發展;有些會進入台灣的體育專項大學掛學籍,有的則會慢一點才考職業。將以上的人數扣一扣,台灣每年可以進入男子與女子職業巡迴賽的頂尖新人是少之又少!

頂尖新生代的短少,在台灣男子跟台灣女子職業呈現不同面貌,男子的老將依然可以撐住場面,新考進來的普通年輕球員不少,但實力接不上來,進而造成比賽少、獎金低、人數多的局面,贏的還是偏老將;女生則是相反,比賽多、獎金高、人不足,還常常是業餘的在稱王!但不論是男子或是女子,都無法從台灣這個舞台培育出亞洲級以上的球員。

回過頭來看問題,就是底層的參與人數不足,無法進行自然淘汰。以高爾夫頂尖球員成功率是萬分之一來看,台灣是不可能有的(曾雅妮除外);如果退而求其次,千分之一呢?台灣還是沒機會,韓國大概可以出個五、六位吧!因為韓國可以打青少年巡迴賽的球員就有六千人以上,台灣所有的加起來大約兩百位吧!以這樣的量去找其中的質,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韓國跟我們在起跑點的差別。

至於台灣青少年球員該如何增加數量,這一直是許多主管單位想破頭的問題,高協王理事長提了一個六年計劃,因為他清楚的知道本國球員的不足,很難支撐起以台灣為名的男子、女子巡迴賽、公開賽、甚至是裙襬搖搖LPGA。當贊助商對於出錢挺高爾夫的願景一再落空後,這些已經搭建好的大舞台,終究會被拆除。到時候縱使有萬中選一的奇才,也只能旅外了!

(文/林瑞祥Nick Lin,資深高爾夫媒體人,FOX Sports & ELTA高爾夫球評    圖/Micheal Huang)

分享至: